从昨天开始,我们想连续用几个篇幅和朋友们就为人处世方面作一些坦诚的交流,其初衷当然如前所说是因为目下充斥于市的励志类书大都是舶来品,和中国国情水土不服;一些本土作家推出的此类书籍也大都是彼此抄袭、互相引用,不是遥引万里之外不知哪个国家的例子,就是发古人于千年之前,说着一些连自己也未必会信的话,这样的励志书会励出什么样的志来呢?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那些只是为抓图书市场热点而组织的书籍实在是害人不浅。
今天想和朋友们交流的处世之道是:不做祥林嫂,不做九斤老太,要做理性的阿Q。
祥林嫂一味向人诉苦,从旁人的同情声中寻求尘世中的慰藉,最终落了个凄凄惨惨切切的下场。向人诉苦、求人同情,是最靠不住的期待,只有自己才是拯求自己的上帝。不做祥林嫂的含意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在于要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其实现实生活中,如果别人无意帮你一把,也是情理之中、极为正常的事。我们提倡人和人互相帮助,但那只是提倡,不是义务;只是一种境界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必须的责任。真实面对这一点,将能有助于自己真正走自救之路。
九斤老太总是认为别人只有八斤、七斤,总是看不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虽说她可能忽略了现在的新称十两就是一斤,可她却一定不会忘记以前的老称一斤是十六两。永远处在愤愤不平中的九斤老太怎么也无法平衡十两和十六两的心理差距,日近暮年的她只能在终日数落他人中感知自己的存在,留给自己的是永远解不开的心结。不做九斤老太,才能真正融入现实生活,给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判断。历史每天都是全新的一页,今日的八斤,谁说一定就逊于昨日的九斤?再说谁能证明你以前一定就是九斤呢?九斤老太们的特征就是将一些似是而非的真真假假的东西杂糅在一起,然后反复强调,重复千遍之后,臆想就成为了曾经的实践。九斤老太只能讨人厌。所以,千万不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九斤老太。
阿Q历来是受人嘲弄的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确实是中国封建社会愚民政策下典型的牺牲品。但如果剔除了这个形象中麻木、自欺的成分,在理性的前提下发挥他的乐观态度,其实也未尝不可取。当然,他的乐观基于麻木,是一种鸵鸟式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中练就的自我保护本领;如果能够取其积极的内核,能理性地乐观对待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就可以给人带来正面的动力。所以,相对于祥林嫂、九斤老太而言,理性的阿Q是一个值得称许的形象。当然,要补充一下的是:其实那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阿Q了。(2006-11-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