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之举历来深得民心,从上到下,也的确常有切实的行动,从政治局委员到县市级城市的小官吏,大蟹小蟹,一串串拎出来时,总能引起一片切齿声;但为什么反来反去,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是“无官不贪”的一种偏激概念呢?这种心态离预想中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实在相去太远。
中国传统的语言表达方法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用似是而非的外衣包装其未经验证的论断,社会大众要是顺着它思路往下走的话,那最终脑子里不是一盆浆糊就是浆糊一盆。比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警示那些企图做坏事的人,不要太放肆,早晚会被人发现。其实哪有这回事呢?发现的只是已发现的而已,己虽为而人不知者最终还是没被发现;再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更是欺人和自欺罢了,那稀疏的“天网”中漏掉的“鱼”偏偏还都是大鱼。
只有用实事求是的心态去描述客观存在,才能恰如其分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博得众人真心的服膺。
反腐之举同样是这个道理。反腐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失去监督的权力。不从源头抓起,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欺人和自欺罢了。(2006-10-2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