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各家书店,琳琅满目的人物传记总会在书架上占有一定比例,但不知怎么,似乎国外作家写中国人物的作品反倒让人感到有可信度。
仔细检讨这种心态的形成基础,恐怕还是源自实践中的阅读和比较。
我们愿意相信中国作家的作品,我们也总顺理成章地认为,身边人写身边事应该总是相去不远,又何劳域外作家不远万里地费力劳神替中国人写传记呢?但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同样是人物传记,同样是那个人物,反映在中国作家不同时代写出的不同作品中实在总是大相径庭,历史人物似乎总能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作适应性的变脸。而国外作家的作品人物形象就相对稳定,性格特征、事件过程和脉络线索间很少作随意的游移。
为文之风即是处世之风。中国作家随意转蓬、看菜吃饭的本领其实也是在求生的过程中不得以练成的,是世风派生出如此的文风。当然,也可以对此作出许多堂而皇之的解释。比如,随意地在历史人物脸上涂抹,那不叫违背历史,那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不断地丰富人物形象;比如,揣摩时下官方的爱憎喜怒给历史人物画上各种脸谱,那不叫卖文求荣,那是适应时代要求作与时俱进的努力。
但这种虚晃一枪式的理由总让人感到解释者的肾亏。
刚才一位朋友留言谈起保健品广告的问题,对此,媒体虽然的确有种种的无奈,虽然也会有种种的解释,但总让人感到有上文说过的那种底虚。还有位朋友希望能把广播发展复杂的历史背景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当然应该尽量做到,但所谓的“复杂”本来就是个复杂的概念,又岂能说得清楚?
我们想,真正对历史、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应该是不人云亦云地对事物下判断,既不是“看穿式”的颓废无为,也不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式的随声附和;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心存一点童真地始终作理性的不懈的努力。为人若此,庶乎近矣。(2006-10-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