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最近有两点小小的表态值得肯定:一是表示不考虑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二是确定明年高考英语口语依然是考试科目。
第一点我们曾在上月初提过一次,第二点可能不一定会引起与高考无直接关系者的注意。但前后综后起来看,我们可以感觉出教育部这两次的表态有着导向性的深意。
近年来,有关国学的喧嚣以各种方式在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办读经私塾的,有提倡穿汉服的,也有提议用传统的忠义孝悌来支撑起精神文明的,说法很多,立足点却只有一个,就是弘扬汉学,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话听起来不错,很顺耳,也能让咱华人的胸脯不由自主地往起挺一挺,但挺过胸脯之后,冷静想想,可能会底气不足。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统真的能让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胜利吗?仔细翻翻历史, 答案变得十分模糊。
鲁迅早就说过,中国的历史就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求做奴隶不得的时代。作为社会基石的普通社会大众,对文明的理解历来就和统治者有着天壤之别。
不错,除了中国,西方国家的历史也同样残暴和血腥,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迫害,更是骇人听闻。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西方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不以历史作为发展的负担,在尊重人的存在的前提下作切实的努力。而那些提倡国学者所回望着的历史真如其所仰慕的那样光辉灿烂吗?其实没人能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对社会文明发展有益,那就该持鲁迅说的那种“拿来主义”;如果对社会文明发展不利,那就不必管它是不是十八代老祖宗留下的老鞋印,还是走我们自己该走的路为好。(2006-10-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