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同性恋的话题时不时地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前两天上海东视对此就有过专题讨论,今天台里又有两个实习生问起对这个话题该怎么看。
时代确实进步了。进步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宽容度的提高。以往说起同性恋的话题时往往很忌讳直抒己见,远远没有如今提及这一话题时的从容和坦诚。说到底,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社会积极状态。宽容和坦诚的前提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底蕴。
前几天上海东视在有关同性恋话题的讨论中其实取的是折中之态,只是貌似不偏不倚地摆出了目前社会上对此的几种看法,基本没有倾向性。倒是某位医学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非常鲜明地表态:同性恋的实质还是一种后天习得性的性心理偏差。
社会总是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寻求自我肯定,总是在不断摇摆中稳定自己的航向。时下某些人士所持的有关同性恋行为是因为脑结构有异常人的说法,其实也是对以往完全排斥同性恋的一种反弹,这一目前还未找到科学依据的推论客观上回避了异常行为产生的真实原因,最终并不能有利于人们的正确认知。
有人说起同性恋时往往引中国古代的“断袖分桃、龙阳之恋”等为据,说明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其实这是个不经意间信手拈来造成的错觉。中国封建社会的确有“好男风”的传统,尤其是士大夫一族更是以此作为风雅之举,但那不是同性恋。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养娈童、蓄男宠”等传统恶习只是对少年男子的一种玩弄,与“恋”字相去甚远,和如今社会所提倡的人文宽容精神提及的同性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如今的社会学家大声疾呼理解同性恋,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进一步提高社会人文程度。但我们毕竟不该因此忽略了这种行为的偏差性。宽容可以,但不是任其随波逐流,而应该在理解的前提下作积极的社会疏导工作,使这种后天习得的心理偏差行为得到纠正。
同性恋者在社会中有一定的比例,只是因为不能获得社会正常的认可而潜影蹑踪,说不定你的身边就有不少此类人物,在我们的记者生涯中就有过好几次同性恋者来寻求心理矫正的实例。
所有的同性恋行为都可从其以往的生存环境中找出之所以如此的成因。让我们以足够的宽容理解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去看待社会上的同性恋者,真诚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常态。(2006-09-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