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辞世的法拉奇是个值得一说的人物。
中国的民众对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了解始自八十年代初期她对当时掌控着中国最高权力的人物的两次采访。其实在事后以客观的眼光来回顾,那两次采访在法拉奇的记者生涯中并不能算是最出彩,只是因为她的名字和中国最高领导人联在了一起才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后对法拉奇的追踪了解才让人们确信,这是一个真正能称为“记者”的人。
法拉奇的采访对象往往是世界各地的政要,所采用的提问方式也常常是独特的咄咄逼人的挑战性的语气,通过激怒对方的方法来获取真实的采访信息。这种做法在中国现存的社会状态中将无法找到立足之地。
法拉奇最令人钦佩的是她的独立性。无论是邓小平还是基辛格,不管是霍梅尼还是阿拉法特,她都能以自己的独立见解来贯彻始终,决不阿附于任何强权。
但是这种独立性与中国记者无缘。法拉奇永远只是意大利的法拉奇,中国的记者将无法复制。
简单举个例:最近几年,源自宗教仇恨的恐怖主义在世界各地都投下了阴影,但中国的记者有几个发自内心地在谴责这种反人类的行径呢?或者最多只是心口不一地说说恐怖行动的恶果,对滋生恐怖主义的精神根源却从来闭口不谈,但是七十高龄的法拉奇却旗帜鲜明地谴责鼓动恐怖行为的宗教仇恨情绪,以致要被宗教组织追杀。中国的记者呢?能做到这一点吗?当然,并不是看不到,而是社会状态要记者视而不见。
所以,说法拉奇,并不是说她真的有多“奇”,这只是在寄托着人们的一种希望,希望不仅仅只是在鼓励社会民众作自身利益的关注,而是能更多地引导和促使社会民众作深广的人文关注。是非之分、善恶之辨,从一己之小到一国之大都不光光只是从实际利害关系的角度去厘定标准,最终摆脱“摸着石头过河”的实用主义思维习惯。(2006-09-2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