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朋友们继续就社会人群的心理状态方面来谈谈,就从“厚黑学”说起吧。
前几天有位朋友的留言提到了“厚黑学”,针对部门之间的推诿以“厚黑”之说的锯箭法作比,应该说相当贴切。有关“厚黑学”的具体来龙去脉我们想就不再赘述,因为对世事稍加留心之人总大体会知道所谓的“厚黑”是怎么回事,其精髓无外乎“皮厚心黑”而已。但我们感到忧虑的是,也许人们口头并不在提“厚黑”,可心底深处却实以“厚黑”为然。尤其是初涉社会的青年,在人生信心未得到验证后更容易接受“厚黑”之说。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时下在某些传媒中常见的那种甜不甜、酸不酸的励志故事,那种故事往往充满了说教,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社会,连言者自己都不会相信,可却常常牵强附会地拼凑几个例子提供给青年人,信誓旦旦地给出一个空诺,似乎成功可以复制,宝典唯此独有。可对此哈哈一笑之余并不等于就只能转身踏上“厚黑”之路。
不错,皮厚心黑的确常能给人带来看得见的实利,但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真谛吗?其实“厚黑”之说诞生之初就是个怪胎,所谓的教主李宗吾用一种病态的心理消极地总结归纳了现实生活中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认为只要皮厚就能成功,只要心黑就能获胜。虽然他的确常在用一些反讽的手法传递自身的想法,但其根本宗旨对“厚黑”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为了证明自己所谓的“发明”,硬把许多不该放进去的辅料统统装入一锅,杂糅成一盘“厚黑”特色菜,并声称,天下虽大,终难逃“厚黑”两字。
中国有中国的特点,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的确是很难摆脱的固步自封的阴影,尔虞我诈、藏奸耍滑、勾心斗角等中国特色的确不能否认其存在,但存在的并不等于是应该这么做的,更不能由此导出一个什么“厚黑”怪论。所谓的“厚黑学”给人感觉就是先定好了概念,然后想方设法牵强附会地去证明。甚至连小孩的不肯给别人吃东西也定义为是人应该去做的值得肯定的天性。
“厚黑”之说最根本的误区是缺乏理性,将被动发生的社会现象上升为必然演绎的人生规律。如此的推导给青年人带来的心理偏差将累及终生。
但为什么如今的确明明暗暗的“厚黑”还是有一定市场呢?请不要把责任简单地推给刚睁开双眼看世界的青年人,我们的社会在给他们作什么样的示范呢?我们习惯于说真话吗?空话连篇,说来说去总是端着架子装神圣的那一套,你又如何能怪青年茫然之余逐“厚黑”而去呢?
我们要的是理性世界,我们要的是探索精神。存在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前人都说对的也不一定就没错。笃信的前提是怀疑,肯定的基石是否定。这样的心理才是健康心理,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希望的社会。
朋友,尤其是青年朋友,意下如何?谨领尊教。(2006-08-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