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地以教儿童读经为主体要务的私塾屡屡见于报道,而且似乎所处的周围社会环境也很能相容,孩子们峨冠博带,踱着方步,摇头晃脑地吟诗作对,仿佛生活在尘封已久的历史年代。
当然,这种闹剧式的演出未必能“秀”多长时间,从它的形式存在而言倒也不必过多忧虑,我们关注的是这种表象背后的社会心理。
说起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人都以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为荣,所谓五千年的文明,要说的东西也实在太多。如今的书店里,充斥书架的是这个经那个史,仿佛上个世纪初期进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一场早该被忘却的历史插曲,中国的文明传统就蕴含在那些散发着历史霉迹的古书中。有不在少数的社会道德学者力推中国古代道训所负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缺的就是这一类的道德纲常, 一旦把这些中国传统的道德概念拣回来,整个和谐社会将会油然而成。上文提及的儿童读经就是这种意识的一个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可是我们在那些古书堆中读到的,无外乎是教人如何顺应强权,教人在麻烦来的时候如何自保其身,教人不要强出头,教人要无原则地圆滑,教人不要有独立思想,教人安份守常,教人知天命。那些现代社会提倡的积极进取、敢于怀疑、大胆探索等概念都成了惹祸招灾的异端邪说。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事实上如今的社会氛围中恰恰是在有意无意地鼓励这种人生态度,现代先进文明理念的推进和对传统迂腐观念的容忍相比,往往是在倾向于后者。
鲁迅曾一针见血地谈及当时的某种社会现象,“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声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据说还可以求国”;读经之余韵绵延至今,看来还是当年的“阔人、狭人”们做得对,鲁迅说错了,倡导读经的社会风气还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哪!
历史的悲哀啊。(2006-08-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