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百姓”,概念很虚啊 8-12

web-admin
web-admin
web-admin
33512
文章
2
评论
2019年4月8日16:06:22 评论 1,489

对《午间风》节目作善意评价的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倾向于一个相近的说法:《午间风》替百姓做了许多事,难能可贵,值得表扬。
这当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而且也确实发自内心,同时也寄托着言者对“替百姓做事”这一概念的肯定和期待。我们一方面对这些溢美之辞觉得愧于领受,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觉得,仅仅从“替百姓做事”这个概念来给《午间风》节目量身定做其外形内核的话,恐怕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朴素的情感状态,而这种朴素的情感远远不是《午间风》节目的最终诉求。

中国传统语境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有许多大而空的概念在有心者的操控中可以随时因需要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午间风》节目其实始终坚持的宗旨是和社会大众尽力摆脱表象迷惑造成的羁绊去寻找事物的本原,是从具体事物的分析中找出内在的成因,力图跳出传统意识带来的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希望形成理性的社会氛围。

比如“百姓”这一概念,从上古时代就有“民为贵,君为轻”的高调,历代也不乏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供人们传诵,但我们的百姓在眼角泛起激动的泪花时是否可再往前想一步:那些帝王君主们是为了何因才“爱民”的呢?追踪到底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所谓“爱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使百姓能更多更尽力地奉献于朝庭,养养肥的目的是为了吃得更舒服。所以百姓一旦听到有哪个统治者说要“爱民”了也不必马上感恩戴德,认为真的在统治者的心底哪个角落里会有着百姓的一块位置。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人民”、“百姓”只是一个虚空的概念,只是一个可以随时被统治者把玩于股掌之间的概念游戏而已。老实厚道的社会大众真的相信着这一虚空的概念,十分虔敬地以“是否为民办事”作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其实往往都落了空。到底什么才是站得住脚的“人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姓”?仔细推敲,结论都很煞风景。它根本就不可能如小民百姓自我期许的那样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群体头上,这概念说你是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任由他人定夺,又岂能容得你说是就是?

概念既然落了虚空,其所负载的期待当然会不知所云。这就是本文开头我们说“这种朴素的情感远远不是《午间风》节目的最终诉求”的立论所在。

民众的诉求往往会因其本身所处的客观原因而显得重实利而多变,如果一味地不加思考,只是被朴素的情感主宰了自己思维空间的话,那就最终会落入茫然不知所从的境地。而这,既悖离了《午间风》节目的宗旨,也从根本上远离了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如说只是为了帮百姓办事的话那不是有职能部门吗?所以我们说,不希望只是从朴素的情感一头去考虑问题,而是希望社会都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理性思考的氛围。

《午间风》其实始终是在作这样的努力。(2006-08-12)

web-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4月8日16:06: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am1116.com/11727/
《午间风》网络版七周年    2013-6-3 安然随笔

《午间风》网络版七周年 2013-6-3

昨天一位“常上网看看”的朋友语重心长地送来了批评,认为“新年的钟声已过去四个多月,《午间风》网络版却依然高悬一篇《朋友们新年快乐》的文章”,令人“心中总感觉有点那个”。这位朋友说得委婉,我们却早已无地...
“孝”,能解决所有问题吗?(2-18) 安然随笔

“孝”,能解决所有问题吗?(2-18)

昨天节目中最后一个参与电话的阿姨言犹未尽,节目过后的延伸交流令人唏嘘,原来那位阿姨说的是“农村有些老人和子女发生争执,媳妇往婆婆面前扔了一把刀、一根绳,说是自己挑了断方式,结果那位老人选了绳子,上吊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