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者往往只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来完成他们的分析,但从我们《午间风》的实际经历来看,恐怕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要从社会角度进行。
如果冷静地分析,有许多来诉的听众在心理上确实已有偏激的倾向,但实际造成此类状况的往往是社会因素。所谓心病还得心药医,如果不确切地去找引发这种倾向的根源,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地作心理式的疏导,恐怕最终会事倍功半。
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传统的社会意识中对心理及人格状态历来都很虚化;确切地说,还没有普遍形成尊重人的社会存在的意识。往往只是用“脾气犟”、“急性子”等来解释某些其实已呈病态的人格行为。在我国历来的传统概念里,只是那些胡言乱语、乱打乱骂的行为才是应该注意矫治的精神不正常。这种历史传统形成的忽略其实是对人的最大不尊重。
最应该提醒的是:在这种对人的精神存在状态极端忽略的社会状态下,我们特别要注意提醒自己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所谓的健康心态就是能客观、平和地面对社会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波诡云谲的变化。尤其是当自我心底深处涌起排斥、抵触情绪时,更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要听任下意识感觉随意地发展,不要简单地就放任自己去诬蔑、中伤别人以获得自我心理满足,因为长此以往,你将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向病态人格发展。
有健康宽容的社会氛围,有清醒自律的健全人格,这是我们每一个社会生存者期盼获得的生存状态。(2006-07-2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