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对目前某些人工新建的文化景点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伪文化,没有真正的文化积淀内涵,将很快为人们所唾弃。
其实何尝会如此。
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低估了社会群体的适应能力。正如人们对真真假假的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程度一样,人们其实并不真的斤斤于所接受到的是否真实。假景点?可以啊,只要能让人找个乐。假历史?也无所谓,隔那么远谁管它真还是假。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教育已成功地让子民百姓明白了不必去动脑子想什么不该想的问题,低眉顺眼、逆来顺受是为人的美德,追根究底、桀骜不驯是人生的恶习。我们早已习惯了按照别人划好的方圆去理解“方”、“圆”的概念,一旦稍有差池,首先发出谴责信号的往往是自己。外在的社会教育早已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多年的面具也已和自身融为一体成为血液中的成份,说真道假那就真的成了只是书生才会关心的问题。
不必提鲁迅如匕首般犀利的“满篇仁义道德的历史字缝中都写着吃人”,就是远隔千年的古人其实也已早有明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辛弃疾《西江月》)
人类历史从来没有重新翻过任何一页,没有任何的比照物能告诉人们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历史上的社会管理者永远都告诉自己的子民,当下所处的年代是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生逢盛世,唯有山呼万岁、恭颂皇上圣明才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的历史上百姓都在重复被动接受,而真正需要的却是主动思考。中国浩如烟海的人生哲理论述可以从任何不同的对应角度找到同样成立的说法,要真听了这些书的论述那才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可以相信“召公谏厉王止谤”,也可以欣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可以认为君王会从谏如流,然后你说不定也去提提合理化建议什么的,你也应该当心,君心难测,说不定你书生气十足地去为民请命,弄不好结局却是掉了脑袋。
其实,重要的还是那一句:要主动思考,不要被动接受。(2006-07-2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