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社会环境决定人们的意识;换言之,人们的意识因其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而定。
如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提到党和政府,往往都是由衷的景仰和服从。刚才有位从无锡来常暂居的老人,向《午间风》求助一件用电方面的事,在经过《午间风》一番斡旋终于有了明朗结果后,这位老人由衷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啊,你看《午间风》,就是听了党的话在为老面(惭愧,“百”字误成了“面”,发出后有朋友希望改正,不过还是留着吧,以作自我警示。7月22日21点45分。)姓办事。”然后这位老人又很自豪地说:“我现在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回无锡去过组织生活,我也是个老党员啊!”
如果是四十岁到六十岁这个年龄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状态基本处于服从阶段,虽然不能期待出现虔诚之心溢于言表的局面,但总体上还是能认可党和政府的领导,在不和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能心甘情愿地顺从社会的现行规则。
可要是四十岁以下,特别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那对党和政府就完全不是他们的长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状态,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只是从实利出发来考虑行为的抉择。如果不是因为种种实际利益的考虑,很难让人会相信那只手会在入党宣誓时发自真实内心地高高举起。
其实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家都不说,只是《午间风》把它说了出来罢了。
年长者对党和政府的虔敬之心是我们社会的无量之宝,这也是我们的党多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可为什么就没有很好地代代相传下来呢?这,其实才是我们要认真面对、深刻反思的社会课题!回到文首的那句话:人们的意识产生于他们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我们要追根溯源地来看事物的本原,仅仅困惑于表象永远于事无补。(2006-07-2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