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朋友提了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网到底好不好?这也正是我们《午间风》节目经常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之前,我们想对这个问题作个小小的修正: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应该是“在上网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的问题。大千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绚丽多彩的思辨之光能在不同角度的观照下对同一事物演绎出大相径庭然而又是同样成立的结论,凡此种种,又岂是一个“好”或是“不好”的概念所能涵盖?“好人、坏人”这样的简单推理论断只适用于幼儿园的小朋友。
网络的迅速普及已将地球变为了一个村落,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无意于去探讨网络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少便利,也大可不必去斤斤于网络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崭新的自我,更何况互联网这种无坚不摧的利器,它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今后互联网的发展绝不会如某些所谓的社会道德家忧心忡忡地希望的那样作左右观望状,它一定会以适者生存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午间风》节目在此只是想和大家共同关注如何趋利避害的问题。
人非圣贤。确切地说,人非“理论意义上的圣贤”。因为这世上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我们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景仰了几千年的所谓“圣贤”还是个无法证实有待推敲的问题。人是生物体,不可排斥的生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存在。当然,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最关键的一点是有社会性。作为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分子,人的动物性必须服从于社会性,这是稍有理智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一旦忽略社会性的的遵从,其所招致的人类社会群体的反弹将会不可避免。
有鉴于此,人们的纯生物性的需求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是受制的,只能合理满足,不可为所欲为。诚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警律: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魔鬼。如果缺少了外在社会性的约束,人类的群体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所以行诸于世的法律法规使人的生物性受到管理,使其合理地在社会规范中得到体现,使人的行为得到约束和震慑,从而使社会和谐存在。
而互联网给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带来交流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了可以随意发表言论而不用负责的平台(当然,如真要查是任何人都无法藏身的,只是一般不会化那么大的力气去查罢了),在人们不经意间滑得太远时也未必会象外在社会规范那样作出提醒。世上真正能做到“不欺暗室”的“君子”有几个呢?当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规范约束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对应于网上的言论时,原先蛰伏的生物性常常会被有意无意地唤醒,一些原先受到压抑的诸如“信口雌黄、损人利已、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等人类生物性中落后的一面会渐渐滋生,并在你尚未察觉之时已在你意识中安营扎寨,从而使你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官认知逐渐扭曲,养成一种偏激、阴暗、狭隘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
我们想,要说提醒,这才是应该多加注意的。网络给我们展示了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将会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占据社会生活中更多的空间。无论谁怎样去评价,它始终会是个无法忽略的存在。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有利的积极的一面,加强自律,避免消极影响。对上网是持如此态度,对待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该是这个态度呢?
朋友,您认为呢?(2006-06-27)
评论